
















無形文化資產是活在人們記憶與日常中的文化智慧,透過語言、技藝、儀式、信仰等形式世代相傳。它不僅展現族群的歷史與價值觀,更形塑我們的身份與文化認同。從一首古老的歌謠、一場節慶儀式,到一項傳統技藝,都是珍貴的文化記憶,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無形力量。
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,無形文化資產被分為五大類,分別是傳統表演藝術、傳統工藝、民俗、口述傳統及傳統知識與實踐。 這些分類與聯合國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》之分類方式相呼應。
文化資產承載著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,是建構國家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基礎,亦體現臺灣文化的多元與獨特。
自民國71年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施行以來,臺灣已逐步建立系統性的文化資產保存機制,將資產分為有形與無形共14類,並於104年制定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》,完善水下資產的保護政策。
守護文化,就是守住我們的故事,讓歷史價值得以延續,世代傳承。
